一届区委常务委员会第127次(扩大)会议召开

 行业资讯     |      2025-04-05

孔子曾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如果追逐舒适生活而遗忘了修身根本,那么即使获得最优裕的生活条件,但依然没有获得高迈的精神生活形态。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一届区委常务委员会第127次(扩大)会议召开

不仅有汉语,还有英语、法语、德语。这一段话中的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是很重要的关键词,也表明了八个层次。人们喜欢说两个字舍得,只有舍才能得,只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放眼社会,可以说损人利己的人比比皆是,而贤者圣人却很稀少。人和他人构成了社会的一个维度,但是很多人却破坏这个维度,去损人利己。

同时这个止还有前面所说的是诗意栖居的意思。显然这是一项很难做到的大事业,其难在两个方面。[44]感皆出于性,性之流也。

天性和谐不偏,所以是善的: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张横渠讲礼,在实际上必然要起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140]又说天理者时义而已。张横渠生长在西北地区,对于当时的西北边患特别敏感: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

张横渠讲这抽象而又抽象的性,其意义何在?他讲天地之性的目的,在于借此来解决所谓生死问题,而对抗佛家的生死轮回的说法。[13]张横渠的这个理论可以说解决了哲学史上的有无对立的问题,同时也企图解决万象的实在性的问题。

一届区委常务委员会第127次(扩大)会议召开

每一人都有天地之性,则每一人都有无穷的永生,而不必贪生怕死。太和之气分化而成为阴阳。天之不御莫大于太虚,故心知廓之,莫究其极也。这所谓性也叫作屈伸、动静、终始之能。

使人既喻此意,人亦自从,虽少不愿,然悦者众而不悦者寡矣,又安能每每恤人情如此!其始虽分公田与之,及一二十年,犹须别立法。张横渠以为礼是爱的表现。[126]又说:人之气质美恶与贵贱夭寿之理,皆是所受定分。七、张横渠的社会政治思想 张横渠的社会政治思想比较简单,主要有三点:(1)大君宗子说的政治含义。

假如对待彼此没有合一的关系,则彼此相离而不相干,也就不起作用了。[111]攻是排斥,取是吸引。

一届区委常务委员会第127次(扩大)会议召开

张横渠更详论道:释氏妄意天性而不知范围天用,反以六根之微因缘天地。张横渠更认为太虚就是天。

这二端相感,也就是所谓性的内容。明清的唯物论思想都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孕育并发展起来的。但他在解释《易传》生生之谓易时,说道:生生,犹言进进也。他们也采取了张横渠的一部分学说,但主要是人性论与伦理学说,对于张横渠唯物论的基本思想,他们是进行诽议的。张横渠又反对佛教的生死轮回学说道:浮屠明鬼,谓有识之死,受生循环,遂厌苦求免,或谓知鬼乎?以人生为妄,可谓知人乎?天人一物,辄生取舍,可谓知天乎?[5]张横渠这个批判虽然很简单,但他反对有鬼论的态度却是很明显的。仁义礼智,人之道也(亦可谓性)。

这都是张横渠陷入唯心论的地方。关于变化的根源,他有一句最扼要的话,就是:两故化。

但是,张横渠的哲学思想,也还夹杂有唯心论的残余。虽然它也是尊君的,但是它把君民地位的距离减小了一点。

[126] 《经学理窟·义理》。明代人所编的《张子全书》,包括《西铭》、《东铭》、《正蒙》、《易说》、《经学理窟》、《语录》、《文集》、《拾遗》等。

其行己也,述天理而时措之也。张横渠以为,变化有二种形式。德性所知则是关于神化的知识。六、张横渠的人性论与伦理学说 转到人性论,张横渠的学说就形而上学化了,即是说,抽象化神秘化了。

今言鬼者不可见其形,或云有见者且不定,一难信。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而已。

在他的意想中,这样既使人民得到土地,而也不使富豪受到损失。[58]所谓理即是变化之理。

这种学说与绝对君权观念有所不同。中小地主阶级政治权力的提高,是北宋时代文化思想的高度发展的条件之一。

但是这四个字不免有唯心论的意味。张横渠也讲物性之神[36],神也就是物性,就是一切物的内在的能变的本性。横渠这一段话也见于他所著的《易说》中,惟安得不谓之客一句《易说》中写作安得不谓之有。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纟+因?、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97]何谓诚明?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2)主张实行井田以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

[11]太虚凝而为气,气聚而为物,物散而为气,气又散而为太虚。张横渠说:《易》谓‘穷神知化,乃德盛仁熟之致,非智力能强也。

[149]这是对于当时过度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一 种异议。另一方面则运行有常,就是说,气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